【康養(yǎng)勝地 人文興義】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彝族服飾(三十九)
彝族服飾
普安彝族服飾主要流傳于北盤江流域的普安縣、興仁市、晴隆縣、盤州市等地彝族聚居村寨,其中普安縣是彝族服飾的核心留存地。
普安縣位于云貴高原中段,貴州省西南部烏蒙山區(qū),黔西南州北部?h境內居住著布依、苗、彝、黎、回等少數(shù)民族,民族風情濃郁,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。彝族人口在該縣為萬余人。
據(jù)《西南彝志》記載,現(xiàn)今居住在普安的彝族群體大致分兩個階段遷徙而來,一支為明代中期由云南宣威經(jīng)普安州(盤州市)遷入。另一支為晚清從威寧、畢節(jié)、黔西一帶遷入。彝族服飾也就是隨著這些彝族先民的遷入而帶入。
普安縣境內彝族服飾,男子頭飾一為青布纏頭,籠發(fā)于其中而束之額,角狀;一為頭纏留有發(fā)尾的青色、藍色布帕,不束發(fā)。衣著有短衣大袖,藍裙,還有對襟短上衣或長衫,下穿大撒腳長褲,褲管皺有數(shù)褶,系青、藍、白等色,著布鞋或草鞋,身披羊毛披氈。女子頭為辮發(fā),以青布纏首,多佩銀質梅花貼額,耳墜銀質大環(huán)、垂至頸;未婚女梳獨辮盤于頭頂,以白帕褶成瓦狀勒蓋。已婚女子則將發(fā)左右分辮盤發(fā)髻于頂,包長布帕,佩戴銀質首飾。女性一般上穿長及膝蓋的右衽直領衣,在直領處有三對布紐扣,心胸部分兩對,腋下三對。下腰處兩邊分別開衩。顏色主要以藍色、黑色和白色為主,素面,穿剪刀口船形繡花鞋或繡花草鞋。
普安彝族服飾有嬰幼兒、少年、成年等隨著各年齡段的不同,亦有各年齡段的穿著特點。小女孩以右祍姊妹裝為主,男孩子穿對襟衣、直筒褲。
彝族服飾包含了彝族宗教支系、圖騰崇拜、社會結構等內容,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歷史積淀。彝族的神話傳說、民間故事、彝文古籍、工藝美術、民風民俗,都在彝族服飾中有所體現(xiàn),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征。
彝族服飾是千百年來彝族人民經(jīng)過不斷探索、創(chuàng)新而逐步積累的智慧結晶,彝族服飾的傳承,對延續(xù)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(xiàn)實意義。彝族先民把對宇宙的認識上升為哲學,然后又將哲學轉化在服飾上,是一個把哲學穿在身上的民族,從而讓彝族服飾的創(chuàng)作理念突破了美學的界限,向更加深奧、抽象的哲學領域延伸。其原料傳統(tǒng)上以羊毛和麻為主,輔以棉。從種麻至縫制成衣,程序為:種麻、制麻、紡線、繞線、織布、印染、剪裁、縫制成衣,自古傳承至今。
2019年,“彝族服飾”被列入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來源:黔西南宣傳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